[满月皮带手链,艺术家 Polina & Sergey 制作,已售。]
[她的 Etsy 网店有其他手工首饰可购买。来源:DDN JAPAN ]
“摇滚应该是很酷才对,现在许多叫做摇滚的音乐一点都不酷。酷的音乐,斯托克豪森的音乐就很酷,对我来说那个才是摇滚。”演出结束后,大家一起去喝酒吃烤肉,河端一忽然说起斯托克豪森来。
“是70年在大阪世博会上演出的斯托克豪森吗?”我问。
“对。就是他。”
已经很久没听人提起斯托克豪森这个名字。尽管他也影响了披头士、比约克、迈尔斯·戴维斯、发电站等无数流行乐巨星,还有无数并不怎么耳熟能详的人,比如带领小杉武久制作《铁臂阿童木》音效的大野松雄在听过斯托克豪森的《习作1号》后决定从NHK电视台辞职做自由职业者,这种能在日本电子乐历史上记上一笔的人到了“斯托克豪森的影响”这个名单上简直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如今他和他的音乐已经远离大众的耳朵了,就连迈尔斯·戴维斯的百度百科上都明目张胆用着吉米·亨德里克斯的照片,感觉这些人慢慢全都会变成小资,据我观察,人们所说小资的定义就是:“外国人名看着眼熟但就是不认识”。
[百度百科截图]
可是至少在酷的认识上,我和河端一最初印象是一样的。中学的时候听音乐,当然在疯狂找酷的音乐,当时觉得最酷的莫过于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和斯托克豪森的《直升机弦乐四重奏》。直升飞机弦乐四重奏由美国的阿蒂替弦乐四重奏乐团(Arditti Quartet)在1995年荷兰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的,演奏四重奏的四个人分别在空中飞翔的四架直升飞机里演奏,演奏的音乐随后传送到了中心区,在调音台进行混音,然后展现给乐迷。
这个就是斯托克豪森的乐谱。演奏家还真不容易。
我听到的时候觉得实在是酷毙了(顺便一提荷兰皇家空军网做的很酷,虽然斯托克豪森那直升机当初是荷兰海军的),推荐给了别人,虽然也有不少人觉得“听不懂”,但没有人不惊叹,直到现在一些朋友提到酷的音乐时还不由自主拿直升机弦乐四重奏做对比,尽管他们对实验音乐也不感兴趣。
斯托克豪森说这个作品是献给宇航员的,但是我觉得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献给宇航员的。比如大阪世博会的时候他在德国馆这个。
[以上图片资料皆来自斯托克豪森官网:Stockhausen ]
斯托克豪森在其中就像是太空中的驾驶员,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德国馆,他在直径30米的球形馆内,利用安装在墙上、7层共50组的音响及相应调音设备轰投他的作品。他端坐高台,注视着短波接收器,和两个助手进行总控制,和二十位歌唱者演奏者,连续一百八十三天每天五小时带领听众游览太空。
放在今天想,无论是直升机,还是太空舱一般的德国馆,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观众——准确说是听众——又是哪儿来的?
放眼当时的环境,可能就又没那么奇怪了,因为那时候一切都是新的,人们对什么都好奇。那一届大阪世博会完全就是一个梦幻的世博会,在前一年,人类的足迹刚刚踏上月球,宇航员将从另一个星球带回来的石头拿到了大阪的会场,人们争相去观看月亮石。能和月亮石争辉的,还有冈本太郎的太阳塔。
头顶黄金脸意味着未来的太阳,腹部的表情是现在的太阳,而背后黑色的图案则是过去的太阳,这就是太阳塔。这个名字来自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也就是《日本沉没》的作者),当时小松左京为万博会主题馆副监制(监制为冈本太郎),看到模型后,小松左京想到了石原慎太郎的小说《太阳的季节》,于是就起名为太阳之塔。(等等!这个塔的造型任谁看都觉得会叫太阳塔吧!)
这座塔居然就这么搭建起来了。
冈本太郎是我很喜欢的艺术家,名言就是“艺术就是爆炸”,没错,火影中迪达拉就是在像这位艺术家致敬,不然为什么他和佐助同归于尽时,爆出来这么奇怪的一个形状……
太阳塔不但建起来了,大阪世博会过去四十年,时至今日还有人没忘记,《20世纪少年》让太阳塔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以上图片资料来自 EXPO70 和太阳之塔编年史。有兴趣的话强烈推荐去看一下太阳之塔编年史]
最近,还看到了这个,太阳塔变形而成的机器人,感觉非常合适啊。
[玩具设计师 Nonaka Tsuyoshi (野中剛)设计。来源:DDN JAPAN ]
所以我想,再过几十年,还是会有人记得他们的,大阪世博会的建筑师丹下健三,艺术家冈本太郎,音乐家斯托克豪森。
河端一提到斯托克豪森之后,说想做件很酷的事,就像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中那样,许多人因为某个原因,聚在一起去,干票动静大的,他想找许多音乐理念接近的人一起来搞,一定很有意思。大家纷纷弄不清他说的是哪个故事,比划了半天,原来是《水浒传》。我不怎么喜欢水浒传的结局,但可能在河端一印象里,这和原著无关,只是他听说的一个美好的故事,故事里的人聚集一起是为了对抗现实的无聊,这么一想就挺期待的。不妨当作《幻想水浒传》。
当今许多人的务实精神怕是做不了什么太酷的事,因为那时的事情现在看来都不怎么靠谱,不清不楚就行动的人下场就是遭受嘲笑,心态比起那些老人家还老。有传言河端一在玩了四年吉他后才知道有标准调弦法这种事,我没有问,但是他讲了另外两件事,让我觉得这传言估计不假。
河端一刚开始弹吉他的时候,音像制品很不普及,自学吉他,也不知道正确的弹奏姿势应该是什么样的,于是他只好翻海报和杂志,参考一些摇滚明星的动作。这些动作大多都是手臂伸直,举过头顶,白鹤亮翅般舒展。于是河端一也胳膊抡圆了去弹琴,但是这个动作实在太费事,根本无法好好弹奏下去,直到后来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明星的演出,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不用一直用这个动作弹的!”
“操!”讲到这里河端一激动地大喊起来,“我操!那些杂志上的图太误导人了!”
至于另一件事是,河端一非常喜欢在演出时把音量调大,所以看到有些演出,吉他手身边有一面墙般的音箱,羡慕的不得了。他一直疑惑这么多箱子是怎么接到一起的,后来有一次他去舞台上看了一下,发现那些箱子根本不是用来发声的,只是用来装饰,全是空壳垒在一起,后面只放了一个音箱。
“骗子!”讲到这里河端一又激动起来,“这么多音箱,原来只是给观众看的!”
呃……真是一个奇人……
顺便介绍些奇怪造型的小东西。
[这些奇怪的作品由艺术家 Greg Brotherton 所创作。来源:beautiful life ]
概念艺术家 Lisa Park 用一个名为 NeuroSky EEG(也就是可以用意念控制猫耳的那个企业)的头戴式装置将大脑活动转换成数据,并以此创作艺术作品《Eunoia》(希腊语,意为“美丽的思维”)。详情请见创想计划。
来源:vimeo
视频链接(pad 和手机用户可尝试点击)
为了拍摄到理想的雷暴画面,摄影师 Mike Olbinski 花了四年的时间。最终在德克萨斯州成功捕捉到了这个片段,一个旋转雷暴(超级单体 Supercell )。过程可谓困难重重,看着美,可是要冒着狂风暴雨落雷冰雹的危险,不过身在现场应该比屏幕前的我们刺激百倍吧。
来源:youtube
视频链接(pad 和手机用户可尝试点击)
(完)